出版时间:2010年8月出版时间:上海文藝出版社作者:[法] 大卫·勒布雷东页数:326译者:王圓圓书名:人類身體史和現代性
《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_》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身体在人类精神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深刻原因,指出现代社会往往区别对待人和人的身体——后者通常被看成是某种被动的占有物,而不是一个血肉之躯的特定根源。 本书在法国出版后,受到了持续的关注,作者提出了一种在学术界极具影响的观点:身体具有特殊的地位,是自我存在和自我表现的不可缺少的舞台,同时还是个体的标志,形成了与外界的界限。
大卫·勒布雷东(1953~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斯特拉斯堡第二大学教授,多种人类学专业期刊的编委会成员,致力于人类身体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演化过程等课题的研究,拥有“当代社会杰出的分析家,个体存在的细腻的发现者”之美誉。重要著作有《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身体社会学》、《日常激情—一人类情感史》《人类痛苦史》、《世界的味道》《痛苦经验》等。
引言第一章 难以捉摸的身体 身体之惑 “你们为我们带来了身体” 身体的多义性第二章 追溯现代身体观的源头:被解剖的人 个人的诞生 个人主义的上升 脸的发明 身体,个性化因素 民间身体 宇宙人类学 圣骨 被解剖的人 莱昂纳多·达·芬奇与维塞留斯 维塞留斯的《人体构造》 作为残余的身体第三章 追寻身体现代观念之源:身体机械 伽利略革命 笛卡儿哲学中的身体 多余的身体 动物机器 机器模型化的身体 一种“政治解剖学” 机器抑或机体第四章 医学与非常规医学:从一种身体观到多种人类观 身体的多元性,医学的多元性 残余人类学 内科学的特点 一门以人为本的医学? 身体观念的大杂烩 民间医学 从精神与身体医学专家到身体意义学家 从象征的效力到宽心药效果 其他医学,其他人类学 治疗师与现代性 一个失落的群体?第五章 日常生活感觉 日常及知识 极端情形下的身体:转向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的感觉流通 视觉称霸 噪音 专啄 生活的味道 触觉第六章 身体的例行抹去或身体的整合 身体的例行抹去 多余的身体 从容出行 作为第二自我的身体 从不可捉摸的世界到可捉摸的身体 面对残疾身体的矛盾情绪 “发疯”的身体第七章 无法容忍的衰老:走样的身体 不讨喜的身体 衰老 身体的表象 他人的目光 衰老的面孔第八章 外表专制:作为第二自我的身体 外表专制 女性身体的落伍 男人身体的外观第九章 令人费解:从医学图像到身体想象 被观察的身体 透明性的想象 外部的想象 心理表象:想象的目光第十章 怀疑之路:科学技术多余的身体 怀疑之路 自我分裂:器官切除与移植 面部移植:面部重造? 被中止的死亡与可逆转的死亡 无性繁殖 临时子宫 胎儿与母亲的博弈 DNA崇拜:人作为纯信息 克隆及对自身的探索 人的赛博化 告别身体
病人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醉心練習瑜伽或佛教冥想,武術或中式及曰式按摩,同時又認為身體凝聚著欲望與壓抑之微妙且無意識的活動,因而連續幾年堅持進行精神分析治療,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 深陷“自我恢復”泥潭之中,面對生命能量、格式塔治療、原始尖叫治療、再生期、氣功、太極等建立在不同理論基礎之上的療法或身體措施,病人往往猶豫不決。上述療法充斥著當今治療或象征產業,彼此間差別迥異,甚至相互對立。但是,追求療效的患者卻可以同時采用上述幾種方法。患者即使采用某種方法治愈或緩解了病痛,也並不意味著他從此以後就唯此獨尊了。 與人及其身體相關的意義內涵變幻不定,相互交融滲透。各大東方哲學也出現過同樣的現象。瑜伽、薩滿教、日本佛教、針刺療法、各類按摩、武術都化為寥寥幾條思想精髓、幾劑經典處方和幾種基本手法,融人身體技術中。它們僅佔據一周中的幾個小時,而非一種存在哲學。 生物醫學建立的身體模式並非一統天下。如今,關于身體的知識,無論它來自東方、加利福尼亞或過去的某個時代,還是引領某些醫院的頂尖科技,均同時被認可;它們仿佛人們在進行個人治療活動或在診斷治療時信手拈來的休閑穿著,搭配隨意。各層身體知識交相融合,急于找到有效治療方法的患者根據各自的病情需要,會毫不猶豫地從一類治療師或醫生轉身投向另一類的門下。
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把握难以把握的身体和生命 当代社会杰出的分析家,个体存在的细腻的发现者 大卫·勒布雷轰动性的话題之作开启隐藏身体秘密的月光宝盒 “随着解剖学知识的发展,身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环。科学与技术试图抹去身体,同时却又不断地仿效着它。在这一充满矛盾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正逐步实现着其主宰世界的宏伟蓝图,挑战身体极限,对其进行重建并干涉其运转程序。身体意味着短暂、死亡与衰老,当务之急是与身体开战以避免损失。或许会屡战屡败,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燃起。必须控制这令人难以捉摸的身体。”
人類身體史和現代性下載
爬虫代理IP 代理IP 好用代理IP 推荐代理IP 百变IP
社會科學 PDF/TXT下载|社科圖書网 @ 2018